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

12個必要的主唱人聲(Lead Vocal)混音步驟 (下)


訊號處理流程

    有些混音師喜歡在EQ之前先用壓縮,有些則是喜歡先作EQ,也有人混著用。不同的處理順序也會產生不同的聲音,所以多試著去找找怎麼作會最適合您目前的場合。(按:怎樣作最適合也只能憑經驗,所以WAVES在這裡並沒有著墨許多)

步驟6:去嘶聲(De-Essing)

    如果人聲有聽到一些刺耳的聲音,一般來說會先使用DeEsser來解決,DeEsser其實也是一種壓縮器(compressor),只是它更集中在處理某段特定的頻率,DeEsser的功能就是把人聲中S跟T子音所產生的剌耳嘶嘶聲給消除。
    利用DeEsser中的監控功能,讓您找到那些惱人的頻率後,調整好閥值(threshold),讓DeEsser在聲音開始變剌耳的時候作動,這是一般DeEsser的操作方式。

步驟7:壓縮(Compression)

    當您把人聲的音調處理好後,接下來就是要把人聲的動態壓得更密一些,讓人聲可以在混音當中表現得更突出。現在在市面上有相當多的壓縮器,人聲也很常用到壓縮器,而這些壓縮器對於聲調的特性以及動態的處理上都有些許的差異在。
    通常我們會把聲音壓在3-6db之間,常用到的是限制器型的壓縮器,像是CLA-76或是SSL-E或G Channel。壓縮器只會對聲音的最大峰值進行調整, 所以一般來說壓縮器不會對整段聲音進行作用。
    
    接下來就是設定壓縮器的起音(attack)與釋音(release)時間。以下是找到最佳設定值的簡易方法:

  • 先從最長的起音時間與最短的釋音時間開始。
  • 慢慢地減少起音時間,直到你感覺開始壓到聲音開頭的部分。
  • 接下來,慢慢地增加釋音時間,直到您感覺到壓縮器在歌裡面作用地恰到好處
    (按:感謝EAjRock的指正,這裡WAVES在第二步打成increase attack times,造成譯者的誤解,實際上要decrease attack times才比較合理)

    通常我們音壓縮聲音時,希望最大峰值對比於增益衰減(也就是壓縮量)能控制在3-6db之間,(按:感謝EAjRock的指正,這裡WAVES似乎也把GAIN REDUCTION打成GAIN EDUCATION,造成譯者的誤解)當它將要回到0db時,下一個聲音又會開始被壓縮,當然您也不會太希望聲音完全被壓得死死的沒有變化,不過您卻還是希望聲音要有力量啊,而如何找到這個平衡點得需要靠您多累積經驗與訓練您的耳朵了。

步驟8:再一步壓縮(More Compression)

    不少混音工程師會使用一連串的壓縮流程,也就是使用多個壓縮器但是每個壓縮器都先作用一些些就好了。這些工程師通常會先用快速峰值限制器型的壓縮器(fast peak-limiter style compressor),然後再用作動比較慢的壓縮器去捏出聲音而且也可以保持聲音的動態。
    而這種比較慢的壓縮器其中一個最知名的就是CLA-2A光學壓縮器(按:來自知名的LA-2A光學壓縮器),不過其他類似的縮壓器像是PuigChild(按:來自Fairchild)或是Kramer PIE(來自PYE)也有不錯的表現。
    這系列的壓縮器使用方法,它的概念是第一步先快速地處理好聲音的最大峰值,接下來再慢慢的塑造以及保持聲音的動態,下面的影片中,Recording Revolution的Graham將示範如何在聲音上使用兩個壓縮器。


步驟9:更進一步地壓縮(平行壓縮)(Even more(parallel) Compression)

    如果您想要比較現代而且更貼近您眼前的聲音,通常會用到平行壓縮這項技巧,將人聲導入輔助通道(aux channel)後,再用效果比較劇烈的壓縮器(像是CLA-76或是dbx 160)作處理。
    在這個平行壓縮的處理下,試著去用高壓縮比、快速的起音與釋音時間,以及較低的啟動音量(threshold),然後將這個高壓縮的聲音加入一點點到原本的人聲中。這項處理方法不但可以讓人聲保持在前頭,而且也可以繼續維持人聲原本的動態。

步驟10:飽和度與失真 (Saturation and Distortion)

    在人聲中加入少量的飽和度或是破音效果可以讓聲音更厚,而且像這樣加入泛音的方法也可以讓您的人聲不會淹沒在混音之中。
    在類比錄音的方法中,飽和度是透過前置擴大器的增益加入的,而這是出現在混音台的通道迴路或是錄音機中。拜科技進步所賜,現在的外掛已經可以讓您在DAW中模擬這些獨特的飽和度處理方法。
    Scheps 73’s的前置擴大部分在飽和度的處理尤其作得更好,當然NLS Channel混音台模擬外掛中的drive部分也能作得不錯。
    如果您還想來些更具侵略性的聲音,試著把人聲傳送到輔助通道,然後催多一點的飽和度和失真下去,然後將它跟原本的人聲混合看看,記住,只要加入一點點就很夠用了。
    在下面的影片中,Dave Darlington展現他是如何加入平行失真到主唱人聲中,並且巧妙地讓人聲更加突出,他所使用的外掛是Manny Marroquin Distortion


步驟11:殘響與延遲 (Reverb and delay)
 
    現在您已經把人聲的動態與音調調得不錯了,然後是該來加點空間感到人聲裡了。立體聲效果的殘響與延遲可以增加聲音的廣度,而單聲道效果則是可以增加聲音的厚度。
    一般來說,殘響跟延遲是要跟音軌中的節奏速度相配合。較短的效果可以營造較小的空間感,反之則可以營造較大的空間感。
    為了避免把混音搞得一團槽,在下一組詞唱起前就讓這些效果消退掉,而消退的時間取決於人聲的節奏,通常會是1/8,1/4或是1/2音符。
    H-Delay外掛對於加入延遲或迴音去強調某些單字跟片語特別地有感(按:可惜這篇文章沒有特別指出是哪些字),通常我們會在輔助通道插入延遲外掛,然後選您想要的重覆的單字或片語,再嘗試設定時間、回饋量與等化效果。
   
混音秘笈:名家系列 (signature series)
(按:WAVES中的黑魔法(抖)

    我們知道,要在人聲中加入EQ,壓縮,動態處理還有其他的效果是門科學也是藝術,老經驗的混音名家像是Chris Lord-Alge (Green Day, Muse), Greg Wells (Adele, Katy Perry), Butch Vig (Nirvana, Garbage), Jack Joseph Puig (U2, Lady Gaga) 和 Tony Maserati (Beyoncé, Jay Z),他們把自己常用的處理流程整合成他們自己的名家系列外掛。
    在以下的影片中,Greg Wells 使用他的外掛VoiceCentric,把有使用外掛跟未使用進行比對,讓您可以聽出來加入壓縮跟泛音後的差別。


    另外混音師Ross Hogarth (Van Halen, Keb’ Mo’, REM)展現如何使用外掛 Butch Vig Vocals,加入存在感,空氣感以及失真去增厚他的搖滾人聲。


步驟12:自動混音 (Automation)

    自動混音是您在人聲處理中最後的點綴,在整首歌曲當中,改變人聲的音量是個讓聲音活起來的最好方法。
    同樣的概念應用在殘響,延遲或是飽和度中也可以讓音樂或是歌唱的部分更有感覺。多多嘗試這個技巧可以讓效果器呈現的效果更能讓人去感覺到,而不止是聽到而已。
    當然在混音的過程當中,其實某些步驟去作不一樣的處理也是滿OK的。如果在您的腦中閃過一個不一樣的想法,就去作看看! 當您從團練或是小型聚會演奏中聽到了一些音樂,然後您可以完美地去想像要怎麼樣去畫EQ還有聲音要怎麼壓的話,就快點去作吧! 不要讓您的靈感就熄掉了。
    同樣地,如果您混音了好一段時間,作一些小改變讓您出戲一下吧,像是去作一些應該作的例行公事。有點像是恢復彈性,適時地改變活動對於混音相當地有幫助,而這些改變也可以使您的工作更臻至完美。
    想要試著去更深入一些混音技巧嗎? 可以試著在這些文章中學習:加厚您的殘響以及在人聲中加入延遲的技巧

    對於人聲混音中有什麼地方還有什麼遺漏之處或是有其他的見解,麻煩大家可以多提供意見與指導,感謝!

(文章原出處:12 Essential Steps to Mixing Lead Vocals)

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12個必要的主唱人聲(Lead Vocal)混音步驟 (上)

    WAVES提供了以下的教學,希望透過這12個步驟讓您的人聲變得更動人吧。從編集到加入EQ與壓縮,請確認您的人聲混音過程都有作到這些事情。

步驟1:編排(comping)與編集(editing)

    混人聲的第一步絕對不是馬上就來混音,而是要編集您的人聲檔案,當然混音師有可能就只負責混音的部分,但有時也得要把人聲檔案中各個最好聽的部分挑出來再整理,而這個過程就叫作編排(comping)
     comping的用法會根據您所使用的DAW會有一些些微的差異,不過基本上的概念是一樣的,就是把每個音軌中最好的部分提取出來集中整理,讓人聲聽起來展現得更棒
    而其他的編集工作還有把人聲聲軌中沒有歌唱的部分剪掉或是修正人聲中的呼吸聲,至於呼吸聲要拿掉多少取決於您的喜好,這通常是跟音樂風格或是它在混音中聽起來的感覺而定。有時候您會想要一些呼吸聲,有時候卻不然。不過想試著處理呼吸聲的話可以使用一些外掛像是DeBreath 會更容易一些。
    通常comping會是人聲混音的首要任務,而其他的編集工作可以待您稍事休息後再進行,適時地轉換心境可以讓您的耳朵與想法保持清新。

步驟2:調音(tuning)

    人聲總是會有音程跑掉的地方。而這樣的問題可以使用音程修正軟體來解決,像是Waves Tune Real-Time等(按:修音軟體百百種,請用習慣的就好了),經過音程修正後的人聲,我們會把聲音重新輪出,以用於後續的混音工作中。

步驟3:增益構築(gain staging)

    人聲在整個混音當中應該是最具動態的樂器了。但是作為樂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人聲的動態應該要被好好地控制住。
    在控制動態的過程當中,為了避免因為過度壓縮而造成的pumping effect,第一步應該要先減少增益到合理的範圍,您也可以直接手動調整動態或是使用像Vocal Rider這樣的外掛程式。

步驟4:減法EQ

    當您把聲音調好後,接下來就是要把重點放在聲質的改善上,而改善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有問題的頻率給清掉。有問題的頻率通常包含了過度的低頻與刺耳的頻率。
    一開始最好處理的就是低頻的部分,由於人聲不會延伸到80-10Hz以下,所以我們通常會使用高頻過濾(按:俗稱低切)把這範圍的頻率給剔除
    如果您不太會辨識哪些頻率是在干擾您的混音,請試著使用名為「掃頻(sweeping)」的小技巧:
  • 把EQ當中的Q值調到最大,讓EQ能影響的範圍變到最小.
  • 將EQ的增益(GAIN)調大一些,調到最大也無妨
  • 慢慢地掃過EQ可影響的頻率(按:通常是0-兩萬Hz)
  • 當您聽到了特別或是不好聽的共嗚時就停止掃頻
  • 削弱這段頻率
  • 試著調整Q值再聽聽看
    請記得EQ的其中一個黃金守則:「削弱的話請窄窄地削除,增幅的話就大範圍地加上去」。也就是說當您要削弱某段頻率請用高Q值,如果是要增加的話請用低Q值。
    動態EQ(Dynamic EQ)對於人聲是相當有用的工具,因為人聲的頻率會隨著時間一直在變化。這類型的EQ通常在是某段的頻率超過一定的音量才會有動作,這樣一來就可以調整您想要的頻率。
    下面這個影片是混音師Dave Darlington (David Guetta, Avicii, Sting) 示範如何用F6 Dynamic EQ降低惱人的聲音而又不會犧牲掉整體表現。


步驟5:加法EQ
    當您處理完人聲有問題的頻率後,現在就可以為人聲加入一些特色進去。通常在混嘻哈曲時我們會加入一些低頻讓聲音聽起來更有力,而在混搖滾曲時會把人聲的中頻調高一些讓人聲可以在密集的混音中更突出一些,或著是在流行曲中提高人聲的高頻增加存在感。
    但是請注意2-5千Hz的頻率,隨便地增加反而會帶來惱人的刺耳聲。

(待接下半部)

(文章原出處:12 Essential Steps to Mixing Lead Vocals)

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個人錄音經驗 (原作者:創作革命--Yuann)

這是創作革命的Yuann桑在創作革命所留下來的入門錄音文章,很感謝Yuann桑的同意,所以我把它們移到這裡,也謝謝Yuann桑分享許多他的錄音心得,雖然說畢竟是五六年前的文章,裡面有些舉例會有一些過時,但是裡面有更多的入門觀念很值得大家一看,對錄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著看看哦。

===========================================

各位獵聲的同學大家好~

有鑑於經常被翻唱的友人詢問類似問題,才將自己的經驗整理成文章。

雖然是之前的東西了,但還是決定貼過來請大家指教。

內容有誤的地方還請各位前輩及同學多加提點> <"

僭越了真是不好意思<(_ _)>

全文大致分成三個部份,基本上為初心者取向,長文注意~


硬體概念

如果我想要唱歌,需要準備什麼?

最簡單的情況就是準備一支麥克風與一台電腦以及一個音聲編集軟體(Windows的錄音機就是一種了)。但是這樣錄進來的聲音聽起來音質好奇怪又會爆音又有雜音,要怎麼辦?

在這裡要先簡單說明一下錄音時我們的聲音從麥克風進到電腦裡需要經過的管道。當我們發出聲音時,麥克風的振膜接收到聲音的振動,並將他轉換成電流,經過麥克風線傳輸到電腦的音效卡上,音效晶片再將它由類比訊號轉換成電腦用的訊號(許許多多的0與1),然後才能讓電腦接收到。這過程中我們經過了麥克風、線材、音效晶片這三個關卡,聲音在這之間就不斷的被折損、失真,導致最後在電腦裡聽到的聲音跟平常聽到的完全不一樣。

因此,當我們要求良好的音質時,就要往這三個方面下手。

首先說明大家通常最關注的麥克風問題。

一般市面上最流通的麥克風分為兩種,一種為「動圈式dynamic」,另一種為「電容式condenser」。

兩種麥克風的收音原理不同,用途也不一樣。原理部份就不在此多介紹,各位有興趣可以去Google或wiki看看。

簡單來說,兩種麥克風的差異如下:

動圈式→ 價格較低,較不靈敏,不吃電,不易壞耐摔。優點是可以在較吵雜的環境下錄音
     也不影響收音,缺點是聲音的失真度較高,些許細部表現可能無法錄入。
     可以承受相當高的音量,比較常在Live會場使用。
     在karaoke中看到的手持麥克風就是動圈式麥克風。

電容式→ 價格較高,相當靈敏,吃電(重要,請見下文錄音卡部份),不耐撞易壞。
     優點是可以錄入相當逼近原音的聲音與表情,缺點是需要極安靜的錄音環境。
     通常在錄音室內使用,適合收細緻的聲音。
     順帶一提,一般的耳麥就屬電容式的一種,不過等級完全不一樣。

那以我們一般的情況來說,究竟是需要哪一種麥克風呢?

當然基本上是要考量各種因素,但以入門與環境的角度來看,動圈式會是較多人的選擇。

我們在家錄音時沒辦法擁有錄音室般的環境,外面車子經過的聲音,鄰居家狗狗的叫聲,客廳的電視聲等等,都是電容式麥克風輕易就會錄進去的東西。靈敏是電容的優點,卻也是他的缺點。除了噪音的問題以外,電容式mic也更容易將環境中的自然回聲錄進去,這對後來的作業會是很大的妨害。我們一般錄音會希望錄音來的聲音是純粹的乾聲,然後在混音的過程中才將混響回音等等加上去以利我們調整;若本身已帶有過強地自然混響的話則會讓混音變得很吃力。至於如何抑制殘響的問題,會在後文的錄音習慣中提到。

一般情況而言,動圈式麥克風可以較輕易地避免掉這些問題。雖然上文提到動圈式麥克風失真問題較大,但在配合正確的音效卡(也就是錄音卡)與線材的情況下,動圈出來的聲音也是相當漂亮的。Nico上較多數的歌い手也是使用動圈式麥克風錄音♪

動圈的另一個優點就在於價錢,電容式麥克風最最最便宜也是千元起跳、動輒上萬,就算入門也要五六千元才稱得上標準,動圈式麥克風卻只要約一張小朋友就足以勘用(當然理想的價格是兩、三千以上的麥克風)。

在此也要稍微提一下關於麥克風收音「指向」與一些錄音習慣的問題。每一個型號的麥克風都有不同的收音指向,這代表著你的聲音要在他的收音指向範圍內才能被清楚的收到。一般我們宅錄會遇到的指向就是全指向與心型指向兩種。平常使用的耳麥屬於全指向,意指你不管在麥克風的哪一個地方發聲就會被收進去;而心型指向則是較常見於手持麥克風,他只能收麥克風前方的聲音,其他方向的聲音則會被衰減。因此錄音時要注意到麥克風的指向問題,才不會有收不到音的情況。若是以上文字理解困難的話,建議有興趣的人去wiki看看。

至於有關麥克風的型號與價格考量等,會在最後面與錄音卡一起討論。

再來,麥克風音效卡都是重要的影響關鍵,但硬要比較的話,個人會認為在初期來講,後者是更重要的因素

我們一般電腦裡的音效晶片只是拿來應付簡單聽聲音與音樂的需求,他的設計當然無法將錄進去聲波完好的轉換成電腦用的0110數位資料(類比轉數位,也就是A/D,影響錄音),甚至沒辦法把電腦中的音樂檔案漂亮得輸出到喇叭或耳機(數位轉類比,也就是D/A,影響播放)。這點在大多數的筆電上尤其嚴重。

有些人的電腦有獨立音效卡或外接式音效卡,這些就是為了應付專門聽音樂等需求,所以在D/A(播放)的處理上會比內建的音效晶片要強上許多,而通常A/D(錄音)也會有所進展,因此錄音時就能夠得到比內建的音效晶片更好的音質。甚至有些高階音效卡是把支援一定程度的A/D(錄音)當作賣點的。

但如果你希望錄進去的聲音要有如CD一般盡可能的接近原聲,那以上可能都遠遠不夠。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錄音卡」這種東西了。

這是一種專門設計用來錄音的音效卡。他能夠將麥克風傳來的類比訊號以最少失真的方式轉換成電腦使用的數位訊號。也就是說,他在A/D(錄音)這方面非常著重。

至於錄音卡的種類非常多,專有名詞琳瑯滿目看都看不懂,每一項功能間到底有什麼差異?我們錄歌究竟需要哪些東西呢?以下討論較重要的幾項。

◎介面(PCI / USB)
其實就是討論要裝在主機裡面還是用USB外接。PCI雖然要安裝比較麻煩,但不知道為什麼他的價格好像就是稍微便宜了一些(些許說法是因為他處於主機板中較容易有雜音?) USB的優點則在於隨插隨用,而且東西拉出來比較方便使用。

◎+48V幻象電源(phantom power)
這個就是上文討論電容式麥克風吃電時所要講述的部份。電容式麥克風需要幻象電源供電才有辦法使用,不然是沒有聲音的。如果想要使用電容式麥克風的話,務必要注意錄音卡有沒有支援幻象電源。另外使用動圈式麥克風時是不可以使用幻象電源的。

◎麥克風前級擴大器
相當重要的東西,可以說是錄音必備的一項。其實麥克風收進來的聲波訊號是非常小的,他需要經過「麥克風前級」這樣的東西來進行放大才行。大部份的USB錄音卡都有內建的前級線路,但若遇上沒有前級線路的情況就必需要再去買一個單獨的麥克風前級。當然獨立出來的麥克風前級更為優良,但以宅錄來講不是很必要,注意買一台帶有前級線路的錄音卡即可。當然,若本身持有相當不錯的錄音卡,另外加購一台前級擴大器當然對音質也有很不錯的提升。

◎同時輸入軌數
以錄人聲的情況來講這其實不太需要討論,基本上我們平常唱歌,錄音就是錄一軌而已。不過這是影響錄音卡價格的一大因素。

◎ASIO
基本上這是錄音卡的重要賣點,他可以讓你在唱歌的同時聽到自己的聲音,不會因為訊號的轉換再轉換造成延遲影響判斷。另外還有虛擬ASIO這種東西來解決無ASIO時的相關問題,但關於這一點比較複雜,先不在此討論。另外,你平常錄音時若沒有辦法即時監聽,比較克難的方法就是耳機只戴一邊,這樣就可以大略聽到自己的聲音不至於走音。

◎DSP效果
平常聽生歌或生放送時有時候會聽到對方的聲音帶有迴音等效果,這通常就是因為錄音卡本身帶有DSP功能,在生歌時來說算是相當方便的。但平時若只要錄音的話其實DSP本身是個可有可無的功能,而且軟體及硬體環境夠強的話他是可以用軟體的方式掛上去的,只是較為麻煩。

◎電源
有些錄音卡是吃USB的電,有些則需要外接電源。吃USB電源的有隨處都可以使用的便利,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電源本身供應不穩則有可能造成雜音或收音不良的情況。

在購買錄音卡時請務必要仔細確認過以上幾點。另外,錄音卡也是音效卡的一種,買來是可以當音效卡使用的。好的錄音卡在D/A(播放)方面的功能可是一點也不遜於其他高階音效卡的。在個人經驗中最便宜的PCI錄音卡約新台幣近三千,最便宜的USB錄音卡則近新台幣四千。這方面可以多google看看。

至於線材部份在下也不是很懂。簡單來講就是使用XLR接頭的線(平衡式低抗組電線)來連接錄音卡與麥克風。XLR是一種三孔的接頭。正確的連接麥克風與錄音卡的方式就是只用一條XLR的線來連接,中間不要經過任何轉換。請注意的是,多一次轉換就會讓音源多經過一次折損。而很多時候一些不規則的雜音就出自於這種情況。圖片部份請參考wiki

關於這三個部份,大致上就是如此。看到這裡的各位辛苦了。但若是還很疑惑的話,這邊開始就直接以預算和目標為出發點設定一些例子。

要是我真的真的沒什麼預算,但又想要偶爾錄歌時可以聽到一個可以接受不會痛哭的音質,要怎麼做?

首先我要有一個不是太虛弱的音效卡,基本上三五百元那種就已經足夠了,然後再有一個耳麥或桌上型的麥,配合良好的錄音習慣與基本的混音即可。麥克風會影響音質,但通常音效卡才是最嚴重的禍首。這種方式錄音要小心爆音、氣音與齒音等,這類屬於錄音習慣的部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若是本身自帶音效卡的音質聽起來失真的很嚴重的話,請去看看設定裡面的「雜訊抑制」是否有被開啟。取消掉的話失真度會減少,但相對來說雜訊就會加大。

Nico上也有一些歌い手是屬於這種錄音環境,例如630和わたあめ。

或是,在此提供另一個自己認為有點偏離正道的方式;使用USB式麥克風。雖然有認識的朋友是使用這一類的,但因為自己沒有使用經驗所以無法分享給大家。

再者,若我很想要更好的音質但也不需要非常好,而且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想換硬體的話,可以買一台有麥克風前級的錄音卡,不需要其他功能(例如幻象電源),然後再買一支接近一千元的動圈式麥克風。要是真的很緊的話,麥克風可以更便宜一點也沒關係。

但你預算只要稍微寬裕一些,基本上還是建議一開始就換更好一點的麥克風,因為低價位時差別是不大的。定番來講跑不掉sm58(約三千七到四千上下)與superlux pro-248(約兩千到兩千三上下)這兩支。前者是有名的定番,也被當作宅錄的一個分界點,在台灣在日本都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只是購買時要小心,這一支的盜版很多。Superlux pro-248則是號稱足以媲美sm58,聲音亮也較便宜。

至於更詳細的麥克風資訊還是請各位去搜尋看看各家的比較與討論。不一定是大家講得就好,最好的情況還是自己去店家試唱看看,找到自己適合的麥克風最重要。特別是每一支麥克風都有自己的特色存在。

※補充,雖然上文推薦剛開始接觸的各位使用動圈式麥克風,但如果已經接觸頗一陣子,能夠製作匹配的環境以及預算許可之下,電容式麥克風則有相當驚人的魅力存在,特別是對於情感表現較為細膩的人來說。


軟體準備

有了硬體之後,再來就是軟體的問題了。網路上的音訊處理軟體五花八門,到底我們需要的是什麼呢?因為種類繁多,這一部份就依功能性介紹幾個較常用、簡單也好找的軟體。至於軟體詳細的使用方法就還請有興趣的各位去Google找看看了。

從錄音到簡單的混音完成一首的過程,我們會需要基本的錄音功能、多軌處理、降噪功能與簡單的效果器,如果使用錄音卡錄音的話我們可能還會需要支援ASIO這一項來發揮錄音卡的實力。

內文可能涉及一些專有名詞,就先不在此解釋了,還請大家去google看看。

以入門來講,台灣人最常使用的軟體就是gold wave了。這不是一套免費軟體,可是他的試用版可以進行一千次的動作,而且網路上很容易找到中文化的版本,算是很好入手。

優點是軟體本身算是相當輕巧,功能卻相當的齊全,從錄音、剪輯、降噪到混音都可以一手包辦,介面整齊,效果器(effects)也大多都做了好數個公式設定,以初學來講很容易上手。

缺點是他不能多軌同時處理,所以當你需要把不同音軌混在一起時就會比較辛苦。尤其是在調整時間軸與同時進行數軌混音的場合。支援VST plug-in,不支援ASIO。

提及有中文化的免費軟體的話,就不得不說到Audacity。這個軟體在日本也相當多人在使用,尤其是合唱作者。與glod wave相反的是,他的介面在多軌處理上很優秀,調整時間軸與剪輯方面相較之下方便許多,使用方式也是很直覺的圖型式(例如他的細部音量調整),軟體本身自帶的效果器算是完善,介面簡單俐落。特別推薦有心想嘗試合唱的人使用這個軟體。支援VST plug-in(1.3.10版開始支援GUI圖型化),不支援ASIO。

接著是Adobe Audition,專業,有中文化,在國內又知名的錄音軟體。付費軟體(´・ω・`)…前身是COOL EDIT。無論多軌或單軌的檔案處理都沒問題,降噪功能極優秀,錄音可以詳細設定,自帶效果器多到眼花撩亂還有automation…是真的很厲害的軟體,但不是很推薦剛接觸這一塊領域的人去使用。一來介面較複雜,二來能夠使用的東西太多,很容易在熟悉之前就因為過度混亂而放棄。再者就是也有一些迷思,不是非要強大的軟體才能做出好的作品,最主要是要對軟體足夠熟悉才是影響的重要關鍵。支援VST,2.0版以後支援ASIO。

基本上就介紹以上三種個人認為較具代表性的軟體。

在Nico較多人用的免費軟體還有Sound Engine free,也就是トモナシ在JBF中用的電風扇效果的那個軟體,介面是以上介紹的數種軟體中最簡單的。

另外有一個名叫Reaper的軟體也是可以讓你一直用到你想付錢為止,是少數可以讓你在不用付錢的情況下就支援ASIO的軟體。

以上兩種都沒有中文版(´・ω・`)

個人平常進行錄音與混音作業時是使用Cubase,上文介紹的軟體也都全數使用過。雖然稱不上經驗豐富,但也算不上是貧乏,而用過這麼多種軟體後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多方嘗試以及對軟體的熟悉度,只要跟軟體培養好感情就可以事半功倍。

畢竟Excel都可以畫gundam(←等等這個例子)


錄音習慣

當硬體和軟體都準備好時我們就可以開始錄音了。但是為什麼錄起來會爆音呢?為什麼會噴麥呢?怎麼聲音都收不進去?為什麼雜訊這麼重?這些我們都可以歸納到錄音習慣的一部份去。

說起錄音習慣,到底是指哪些東西?首先我們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當然並不是說需要一個防音室這麼誇張,但我們不能在有如大馬路上一般吵鬧的環境下進行錄音。這一點在電容麥克風的場合更加重要;而動圈麥克風可以容忍一定距離外的一定音量,例如客廳在看電視聊天喀瓜子招待客人,而我們在關起來的房間裡錄音,這是可以被接受的。

啊,還有記得要把家裡的小動物請出房門外,然後再安撫對方一下以確保安靜w

環境問題還有一個則是要盡力抑制空間內的自然回聲,要阻止他的發生就是讓聲音盡量被吸收掉而不是反彈回來。所以通常錄音的房間裡東西少又整齊的情況下(音量大時)錄進來的空間感就會比較強。解決辦法就是錄音時請盡量靠近有布料的地方。

承上,什麼是接近有布料的地方?例如窩棉被堆裡,或是用棉被做一個小家然後用立式衣架之類的東西撐住然後躲到裡面錄音,或是把棉被立起來之後站在旁邊錄也多少也有效果。或是你有預算的話可以買這種東西,聽說會非常有效的減少環境帶來的自然回聲。

簡而言之,就是想辦法用布料做一個小家然後把自己跟錄音設備塞進去就是了!通常電容式mic的人比較有這種困擾,動圈的話因為收音不夠敏感所以相對來講煩惱就比較少了。但是只要試試看這種作法就知道,差別還是滿明顯的。順帶一提,這樣做還帶有一點隔音效果,解決你的鄰人問題(ゝ∀・)⌒☆

第二件事是我們需要一個正確的姿勢,這可能也是錄音習慣中最重要的一環。以唱歌的姿勢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站著唱☆當發現怎麼樣都唱不好時不妨試著站起來看看,或許一直沒解決的問題就會有很大的進展。

然後我們需要固定住麥克風。

標準情況下就是需要一個麥克風直立架,或者有其他方式可以固定住。為什麼需要這麼做呢?一來這樣可以減少碰撞的發生(也就是部份雜音產生的原因),二來確定好與麥克風的距離也有助於控制音量不至於爆音。但如果沒有辦法把麥克風固定在我們站著時的高度時,或是不拿著麥克風感情就完全出不來的這種情況下,請注意幾件事情。

耳麥之類小型麥克風的場合:
拿著時要小心晃動與碰撞,由於此類麥克風屬於電容式,收音上極為敏感。隨時都要注意與麥克風間的距離維持在差不多的距離上。還有會爆音大多是麥克風增量[boost]這個設定沒有關掉,記得要去設定裡面關掉他,情況通常會好很多。

動圈式麥克風的場合:
跟唱KARAOKE時一樣拿法,但是不要唱歌時用握著的手去玩麥克風!不但不能玩它,手還要很努力的固定在同一個姿勢,錄音中盡可能不要移動,因為手指磨擦到麥克風的聲音是會收進裡面的。要減緩這個情況還有一個辦法是用布料隔著手和麥克風,據說滿有效的。

電容式麥克風的場合:
快去買一個麥克風架,沒有其他選項。

USB式麥克風的場合:
沒有經驗,懇請經驗者分享orz 但情況上來講似乎與動圈式是相同用法。

確定好麥克風是固定的之後,還要調整麥克風的擺放位置。最佳的情況是將麥克風擺在正前方偏高的位置,稍微仰頭的角度最佳。這種收音方式可以減少錄進的吸氣聲、幫助高音的發聲,噴麥與唇齒音的情況也會較為減緩。

第二種擺放位置就是一般唱KARAOKE時那般,但要注意麥克風與嘴部並不是成直角,而是要稍微斜下去,以防收到過多的唇齒音。

距離上來講,電容式因為收音敏感還有近接效應強,不能靠近的太誇張,至少要維持手張開時的距離或是更遠。動圈式則要靠近到十五公分以內,否則收進來的音量會很小,音場也不一樣,並且,事後放大也會把噪音跟著放大而影響處理,最好的情況還是拉近著唱。

以上都做到之後,我們還需要知道幾件事情。

噴麥的那種口水音怎麼辦?錄音時濾掉就好了!這時候我們需要一個filter或是一個防風罩,前者就是錄音室中卡在麥克風與歌手間的那一片薄薄的東西,後者則是唱KARAOKE時套在麥克風外的那個棉套。

Filter外面賣大約都要數百元,但是這個東西可以自己做,我們只需要鐵絲與絲襪就夠了。但是比絲襪更厚的布料是不可以的。市面上偶爾可以看到鐵製的,那是更貴更好的選擇,只是不適合噴麥情況嚴重的人。

防風罩便宜許多,缺點是多少會遮去一些聲音,但以動圈麥克風來講也不妨是一個可行的選擇。關於filter的製作方式,獵聲裡也有專門主題,還請大家多參考看看。

至於錄進來時的聲音一直聽得到一種淺淺的底噪聲怎麼辦?不用擔心,這是正常的YO☆但是為什麼他們的歌裡面都沒有底噪聲?一是因為加上音樂聽不太見了,二是因為後製混音時消掉了,三是他有神一般的線材與硬體與良好的電壓與(下略百字總、總之,只要錄音時有保留足夠的「純底噪」樣本下來,這是可以利用軟體消除乾淨而且不影響音質的。

概念就是減法,把錄出來的東西減去噪音自然就是乾淨的人聲。優秀的降噪功能絕大多數都需要進行採樣這個動作,因此在錄音過程中千萬記得要保留足夠的純噪音樣本下來,裡面不可以有其他的聲音存在。個人建議的秒數是5秒左右。

當我們確定好姿勢、擺放角度與位置以及距離之後,就可以打開錄音用的軟體準備錄音了。在開音軌時請務必注意到聲音的收入格式是「wave」檔,這很重要,存檔時也一定要存成wave檔而不是mp3。檔案大小差很多,但這個是一定要這樣做的。

再來要確定輸入是麥克風而不是立體聲混音。平常有在錄生放送的各位請務必要注意這一項w輸出的話請使用耳機來聽音樂,有即時監聽功能的請打開,沒有的可以只戴一邊或是將音樂音量調小以確保能聽到自己的聲音,千萬不可以邊用喇叭聽音樂邊錄音,這樣會將音樂聲也一起收進去。另外,沒有支援ASIO的情況下,錄進去的聲音會較遲一些,請事後記得整體稍做調整。

開始錄音前請先試一段全曲中音量最高的地方,然後調整角度與距離,確定波型沒有爆掉(削峰),並且最好是留個兩成的空間以防萬一。錄音卡要是帶有DSP效果也請不要開啟,以確定錄進來的聲音是純粹乾淨的音源。

錄完音後請檢查看看音軌中沒有嚴重的碰撞或是電平突然的雜訊或是爆音,有沒有將底噪的樣本錄好,歌詞有沒有唱錯,是不是正常沒有帶效果也沒有空間感的乾聲[dry],然後將音軌整理好分開存檔,不重疊的部份可以存在同一軌,但是重疊的地方(例如合音)就一定要分開存檔。

將這些東西都準備好後,我們就可以準備進行混音了。

2017年8月27日 星期日

多頻段壓縮器:它是如何運作呢?

多頻段壓縮器與一般標準的壓縮器有何不同呢為什麼要使用多頻段壓縮器?它可以用在母帶處理(mastering)嗎?以下我們將來一一解答。

壓縮器。它是最常使用但是也是最不被了解的聲音塑形技術之一。雖然壓縮器最為人為知的地方是加入衝擊性(punch)以及為作保持混音均勻的“膠水”,但是如果使用不正確的話,壓縮器(特別是過量壓縮!)有時還會帶來更多的壞處。

多頻段壓縮器雖然比標準壓縮器複雜,而且跟標準壓縮器一樣也是一把兩面刃:適當地使用它,它可以帶來"奇蹟",但誤用它的話可能只會帶來"奇畸"!


壓縮器:隱形的混音推手

用最簡單的方式去理解任何類型壓縮器就是把它看作是一個隱形的混音推手,一個任務,只有一個工作:每當聲音變得太大時,就把它的推桿(fader)向下移動(註:推桿不是真的在動,我們在這裡把它當成虛擬)使聲音更柔;也就是“壓縮”聲音,使聲音最響亮的部分與最柔的部分相比不會差異那麼大。結果就是音軌聽起來更均勻、更穩定。

怎麼樣大聲才算多大呢?這取決於設定的閾值(threshold),當信號超過您設定的閾值時,會發生衰減(即“推桿”向下移動)。

需要多少的衰減呢?這取決於壓縮比。以2:1的比例來,如果輸入信號超過閾值2 dB,則壓縮器的“推桿”將被下降,將輸出變為1 dB; 以3:1的比例,每3 dB輸入高於閾值時,輸出就只有1 dB,之後以此類推。

換句話說,閾值越低,壓縮比率越高,壓縮量將會越多。

最後,想像你的隱形推手有如閃電般的反應。快到他或她可以在幾毫秒內移動那個虛擬推桿。您可以指定攻擊時間(attack time),也就是說,一旦信號變得太大聲,您希望隱形推手能夠快速向下推動“推桿”,以及釋放時間(realease time),也就是說,你希望“推桿”被推動後有多快能恢復到原來的位置。


多頻段壓縮器:頻段選擇幫手

標準壓縮器和多頻段壓縮器都提供四個主要的控制:閾值(threshold),比例(ratio),攻擊(attack)和釋放(release)。那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簡單來說標準壓縮器影響整個信號的頻段,而多頻段壓縮器僅影響信號的特定頻率區域。

這是將輸入的聲音信號通過到多個“交叉”濾波器(crossover filter)來實現特定頻段的壓縮處理(譯者註:交叉濾波器可以想成是只有高低切的EQ,像C4可以想成有四個高低切EQ,可以調整高低切的頻率以決定要處理哪一段的頻率壓縮),這些濾波器將其分成幾個頻率區域,從而允許您根據需要獨立地應用壓縮。使用多頻段壓縮器,您可以改變低頻壓縮,又不會影響高頻,反之亦然。

使用多頻段壓縮器其實就是要保持整體混音的一致性。出發的想法是想使每個樂器(或整體混音)中的所有高,中,低都能保持平衡。使用多頻段壓縮器可以避免標準壓縮器固有的許多問題,例如“pumping”或“breathing”等人為因素,或人聲壓縮後的高頻消失。

以下是使用多頻段壓縮器的幾個範例:


1.多頻段壓縮器用於人聲混音

通過選擇性地壓縮特定的頻率區段,您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塑造主人聲(lead vocal),如歌手在歌曲中透過不同的存取值,或者在吉他尖叫特效中可減少人耳特別敏感的中高頻,這段頻率是所謂的“傷害”頻率。

在這個教學中,混音師Tony Maserati(混過Beyoncé, Lady Gaga的歌)在人聲音軌上使用C4多頻段壓縮器來使中頻平順,並增加存在感,使得動態表現可以平穩和自然地發音:



2.多頻段壓縮器用於消嘶音

您可以使用多頻段壓縮哈來消除人聲的嘶嘶聲(由於字母有太多的“s”所引起的那些令人討厭的失真,這作法被稱為"de-essing")或者“p”在歌唱時太接近麥克風所造成的爆裂音。在這個短短的示範影片中,您可以看到如何使用C6 Multiband Compressor來減少人聲的嘶嘶聲



3.多頻段壓縮器用於低音(bass)混音
多頻段壓縮器非常適合用在指彈低音吉他音軌以獲得更好的清晰度,因為您可以只收緊低頻(進而減少隆隆音和低音感),而不會影響中頻和中高頻,這些頻段可以讓聲音帶有攻擊性 (譯者註:應該是指讓聲音多些存在感)。


4.多頻段壓縮器用於母帶處理

因為多頻段壓縮器可以比一般壓縮器表現得較不顯著和以及它的精細性,它可以變成掌握母帶處理時使用的強大工具。它可以讓你改進一些不良的混音像是大鼓聲音太大了,或者是一個不勻稱的尖銳人聲。你可以制服比一切聲音還要大的小鼓但不會影響其他聲音,或者將激勵過頭的銅鈸和悶悶的人聲變成相對統一。

請記住,像用在母帶處理中的任何壓縮器一樣,在進行母帶軌處理的時候應該小心使用多頻段壓縮器。這裡有一個很好的經驗法則:確保在受影響的所有頻段中設置相同(或至少相似)的比例,否則您將冒著增加聲音不平衡的風險。


為什麼相位補償交叉如此重要

如我們所見,所有的多頻段壓縮器都有使用到交叉濾波器,以便只壓縮於需要的頻段上。

WAVES的多頻段壓縮器:C4、C6和Linear Phase,也使用相位補償交叉,用來設計當到達標示值時也可以產生平坦的頻率響應(也就是聲音沒被切除或加強)。如果您想避免對聲音的渲染和其他不想要的聲音,例如將頻段獨立增幅時所產生的音調轉換,使用相位補償交叉是相當地重要。


如何選擇多頻段壓縮器

您要選擇哪種多頻段壓縮器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您要壓縮頻段的選擇性:C4壓縮器提供四個頻段; Linear Phase提供五個; C6提供總共六個,包括四個固定頻段和兩個具有Q值控制和側鏈(sidechain)輸入的附加“浮動”頻段 ,這是一個特別強大的功能,允許所選的頻段可以跟另一個受影響的信號一起響應。為了閃避某些特定頻段而對側鏈輸入作自動化控制(automating),可以使混音中討人厭的部份變得冷靜,甚至可以使它完全消失。

C4和C6適合於各種混音任務,Linear Phase Multiband Compressor適用於母帶處理,它添加了自適應閾值,自動修飾增益和有限響應過濾器等功能。

上述三個插件都提供了擴展功能(expansion),除了限制(limiting)和壓縮(compression)功能之外,它還可以恢復過度壓縮掉的一些動態感。

這篇文章最主要想表達的是多頻段壓縮器可以做標準壓縮器所不能做的事情:對不同的頻段做出不同的反應。它們提供了一種精確的控制方法,用於僅選擇性地影響需要壓縮的頻率,同時使其他的頻率不受影響,這使得當您只想調整人聲,樂器或是整個混音的某些問題頻段時,它們會變得非常有幫助。

想要了解多頻段壓縮器與動態EQ有何區別,以及它們相似的地方,可以在何時或如何使用動態EQ了解更多。


12個必要的主唱人聲(Lead Vocal)混音步驟 (下)

(接續上半部) 訊號處理流程     有些混音師喜歡在EQ之前先用壓縮,有些則是喜歡先作EQ,也有人混著用。不同的處理順序也會產生不同的聲音,所以多試著去找找怎麼作會最適合您目前的場合。(按:怎樣作最適合也只能憑經驗,所以WAVES在這裡並沒有著墨許多) 步驟6:...